患儿为足月(37w)剖腹产第2胎,出生体重2900g,出生后2小时患儿家属给予患儿口服奶,患儿出现呛咳,面部发紫,给予吸痰及要氧气吸入,患儿症状好转,行胃肠减压,胃管通过受阻,当地医院建议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家属急来我院,急诊行胸片结果显示双肺纹理略模糊。我院急诊经详细询问病史后以“食道闭锁?”为诊断收入院。患儿入院后行心脏彩超提示巨大导管合并巨大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考虑患儿食道闭锁为急诊手术,遂急诊全麻下行食管-支气管瘘修补术、胸内食管-食管吻合术。术后患儿在我院第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经过系统治疗一周后,患儿肺部渗出逐渐增多,呼吸机参数逐渐增高,肝脏增大,出现了明显的右心衰竭症状。面对此类多发畸形的患儿,在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后,第二新生儿科、心脏外科联合麻醉二科、小儿心血管内科、新生儿外科、超声科等相关科室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患儿诊断明确,已出现明显心功能不全症状,且症状日益严重。手术指征是明确的,但患儿已经过一次手术,再进行第二次开胸单纯结扎动脉导管,手术风险极高,而且患儿已经出现了右心衰竭,说明房间隔缺损必须同期手术处理。在讨论了种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团队确认在体外循环手术矫治所有心内畸形是最佳并且唯一的治疗方案,在获得家属的同意下,行手术治疗。
手术如期进行,第二新生儿内科将患儿调整至迎接手术的最佳状态,手术室为心脏外科团队安排了2号楼最合适的术间,同时调配一号楼原班心脏外科配台护士,麻醉二科完成了术前高难度的新生儿动脉、深静脉穿刺置管。心脏外科李东玉教授、王文生教授小心仔细的在一个桃子大小的心脏上建立体外循环,术中探查发现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直径近2cm的房间隔缺损。手术历时1小时30分。术后顺利撤除体外循环。患儿现于第二新生儿内科重症病房继续治疗中,术后肺血较前明显减少,右心衰竭较前明显缓解。
此类多发畸形患儿是成功抢救,体现了我院多科室协作,通过实现各科资源及优势的最大化整合,为患儿提供了合理、综合的个体化治疗。
心脏外科 / 梁延霄